珠海:向海图强,缘何更强

沿海,缘何更强是珠海一种什么体验?

世界银行的一个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向海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纵观中国经济版图,图强活力最强、缘何更强发展最快的珠海区域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当前,向海从南至北多地纷纷启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海洋中心城市”等,图强展开沿海城市间的缘何更强竞逐赛跑。在这些身影中,珠海珠海可能是向海最兴奋且紧张的选手。

为何兴奋?因为这座城市的图强buff值实在太满:背靠粤港澳大湾区,这里不仅有珠三角最长的缘何更强海岸线和最多的岛屿,有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珠海还有彰显“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向海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向海图强,珠海蓄势待发。

为何紧张?综合考虑经济体量、海洋产业基础等,与头部选手相比,珠海的存在感并不高,不少环节仍需“补课”。

但也正是这样的处境,让珠海成为探索中国城市“向海图强”新路径中,独一无二的试验田。如何做好“海”的大文章,这对于再造“海上新广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意义重大。

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

从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上空俯瞰,湛蓝的海面上深水网箱整齐排列。

期待被看见

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中,珠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打开广东地图,珠三角河如织网。珠江之水浩浩荡荡,通过“八大口门”汇入大海。珠海,独占其中2门。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作为广东省面积最小的城市,珠海却拥有大大小小262个岛屿,素有“百岛之市”之称。从空间上看,珠海近934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3.6倍。

海洋塑造了珠海的过去。20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得天时地利的珠海,就此走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是珠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关铭荣 摄

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是珠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关铭荣 摄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珠海经略海洋的广度和深度层层递进。2008年,珠海正式确立“以港立市”发展战略,港口成为珠海开放发展的战略支撑。此后,珠海继续在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岛旅游等领域发力,“蓝色动力”点亮全域。

2022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首度突破4000亿元,其中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957.3亿元,占比达23.66%。

从南海之畔的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但翻开全国海洋经济版图,其步伐还是慢了一些。

当下,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竞合新热点。外有全球海洋大国正开启新一轮海洋经济扩张,国内发展海洋经济的竞逐也十分激烈。

自然资源部划分了三个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东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江苏、上海和浙江;南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从城市层面来看,2022年,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接近9.5万亿元。其中,上海实现海洋产业生产总值9792.4亿元,位列首位;青岛、天津、大连、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均已突破3000亿元;包括厦门、连云港以及省内的湛江、江门、惠州等地也都排在珠海之前。

规模之外,不少沿海城市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护城河”。

例如深圳、上海以交通运输业为主,港口优势是宁波最大的“底牌”,青岛在海洋科技领域表现亮眼,烟台在海洋装备、生物医药产业上拥有优势,天津的海洋油气业特色突出……但反观珠海,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都缺乏足够的亮点。

如何找到突破点,把自身的优势上升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竞争优势——成为珠海必须要完成的功课。

对珠海而言,这也是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新的打法

眼下,我国正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建设陆海统筹的现代海洋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

同业竞争,找准自我特色与定位是关键。

不同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霸气,目前的珠海,更需要的是聚焦发力。中国广大的沿海区域,也的确需要珠海这样的城市,围绕“小而专”“小而美”布局海洋经济作出示范。

2023年,珠海做了两件重要的事,在广东海洋强省的建设版图上,标记了清晰的坐标。

第一件是围绕海洋牧场,在产业融合上做文章。

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表现。随着大食物观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重视,全国多地开始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进行产业化探索。

但是,在环境与产业限制等刚性约束的条件下,仍然缺乏跨界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的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模式。换句话说,这一新赛道上的“选手”还未拉开明显差距。

目前,包括“澎湖号”在内,珠海已建成3座深海智能养殖平台。2023年新动工建设3个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达4.14亿元,还有6个储备项目正在推进中。

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

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

“牧场”后面,是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交易的三产融合全产业链条。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让珠海完成了海洋牧场终端流通的闭环——通过港珠澳大桥,交易中心的海鲜最快可在两小时内抵达香港,再送往全球每一个角落。

休闲渔业和海岛旅游的有机融入,也成为一大亮点。

以总投资2亿元的东澳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园(一期)项目“海之舱”为例。该项目养殖水体4万立方米,同时配置海上客房,规划融合潜水、住宿、垂钓、餐饮、海洋研学、室内休闲运动等功能,将成为“岛海联动”渔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典型实践。

陆与岛,山与海,新探索也将进一步擦亮珠海“百岛之市”名片,为海岛振兴注入新活力。

第二件是充分撬动国资力量,参与海洋经济投资与建设。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国资的角色变化,反映的是城市战略的变化。

去年,聚焦海洋经济领域,从深海养殖到海洋装备再到种业培育、渔光互补,以及渔业交易平台建设等,珠海国资的身影都频繁闪现、十分活跃。

8月,珠海格力集团、农控集团、九洲集团、华发集团、大横琴集团5家市属国企,更联合发起成立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6亿元人民币。

这充分说明:向海图强,珠海是认真的。

事实上,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海洋建设项目大多存在投资大、见效慢等问题。企业参与度低,社会化投入有限。

而珠海国资早在2020年就率先突破了万亿大关,超越了国内不少经济强市和省会城市。“大国资”打头阵、挑大梁,再创新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或可为解决这一难题创造新思路。

这将成为珠海从“小而美”“小而精”加快向“大而强”“大而优”转型跨越,实现整体实力跃升的关键之举。

按照目标,至2025年,珠海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要达到153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5%左右,全力构建高质量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穿过海洋,珠海的目光,还可以望得更远。

与世界对话

珠海与珠海人的梦想,是“世界级”的。

站在更宏观的层面俯瞰,如何以海为“媒”筑起对外开放新格局,这是一个更复杂的挑战,但珠海最大的空间也在于此。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作为“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改变的,不仅是大湾区的区位格局、交通格局,更为珠海搭建起了深度链接世界的桥梁。

截至去年9月底,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达7187.5亿元。目前,大桥口岸进出口货物收发地已实现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市场涉及国家(地区)从2018年的105个增加至230余个。

2023年以来,珠海大力推进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各项政策密集落地、配套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生机勃勃,充满想象的“大桥经济”,未来也必将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超乎想象的巨大动能。

港珠澳大桥。钱文攀 摄

港珠澳大桥。钱文攀 摄

大桥之外,珠海还有重大平台。

广东提出,要加快建设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为重点,打造向海开放高地。

依托横琴和澳门,珠海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开放先导地位,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海洋科技领域的突破空间——横琴有条件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突破跨境壁垒与限制,依托香港、澳门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搭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大湾区海洋经济的高水平发展,从而带动辐射珠海及周边地区。

二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巨大市场空间——葡语国家拥有2.5亿人口规模的市场,深化中国与葡语国家各领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而澳门在与葡语国家来往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地域优势,可以成为珠海深化与葡语系国家合作的桥梁。

新的格局已经展开。但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作为实现陆海联动的重要支点,珠海能否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这或是未来博弈的关键变量。

无论如何,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市,“小而美”的珠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张开臂膀拥抱世界。

看到自己的潜力,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场事关未来命运的角逐赛才刚刚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