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在“黑戈壁”上的戍边人

新华社兰州8月24日电(记者王鹏宇) 西出阳关,黑戈壁戈壁沙洲逶迤连绵,扎上在国境线尽头孕育出零星的边人牧区。有一块戈壁滩尤为特别,黑戈壁它表面的扎上砾石呈深黑色,当地人称之为“黑戈壁”。边人这块地方位于酒泉市肃北县马鬃山镇,黑戈壁是扎上甘肃唯一的边境管理区。

与瀚漠上古老的边人村镇一样,马鬃山辽阔、黑戈壁荒凉,扎上边境管理区域达2.6万平方公里,边人但“常住户”仅有300多户牧民、黑戈壁边境派出所和移民管理警察队伍。扎上

“‘一夫当关、边人万夫莫开’是戍边民警的信念。”公婆泉边境检查站站长张超说。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夏天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天气下,负载执勤民警穿戴着十几斤的装备跑上跑下,勤务结束后,人就像浸过水一样。由于很多拉煤车辆来往卡口,一天执勤下来,煤灰能“吃个半饱”。

  图说:2023年8月23日,公婆泉边境检查站站长张超在执勤现场查验往来车辆。(新华社记者王鹏宇摄)

都说马鬃山草枯土瘦、缺吃少喝,食物要从400公里以外的市区运送,水质含碱性很高,就连警犬也患上了结石。可张超硬是在这里度过了21个春秋,成为戍边队伍里的“老革命”。

每个村落、每块牧区、每处高地在张超的脑海都有“自动导航”。初到边防时,他四处探访牧民,“一座毡房就是一个警营,一户牧民就是一处堡垒。”张超说。

2018年底,按照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原公安边防部队集体改制退出现役,转改为人民警察。当时,张超本可转业,离开马鬃山,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家乡,与妻女团聚。出人意料的是,他最后留了下来,继续与边关冷月相伴,与风沙戈壁为伍。

问及原因,张超说,一代代戍边人守望在这里,在艳阳下、寒风里执勤,也会一起看日出、数流星。自己作为边境检查站负责人,更需要对一支队伍负责。

初至茫茫戈壁,眼中是瀚漠无垠;坚守边境沿线,心里有漠北情深。

  图说:公婆泉边境检查站外,茫茫戈壁、寸草难生,“扎根边疆”四个大字十分醒目。(新华社记者王鹏宇摄)

明水边境检查站副站长赵宝明是张超以前的同事。他说,从公婆泉向西80公里,便是明水村,这里近百里范围内看不到一棵自然生长的树,除了来来往往的各类车辆和时断时续的通讯信号,年轻民警的生活单调而固定,大多时候都是在执行任务中完成自己的“修行”。在一望无际的孤独中,边检人磨出了性子、耐住了寂寞、沉淀了下来。

赵宝明对这些深有体会。2006年,他从甘肃政法大学毕业后,到原云南省文山州公安边防支队工作。2017年11月,他从云南调回到甘肃,很快就领教到戈壁的威力。天上无飞鸟,地上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马鬃山似乎变成一座孤岛,房顶上的油毡被刮飞,有的单位就连围墙都被刮倒。

每年春节,千家万户热气腾腾,执勤卡口温度降至近零下30度。春节期间,经过明水边境检查站的车辆平均每天也高达1000台次,每辆车都要进行登车、绕车检查。执勤时,赵宝明和同事一般要穿上四五层衣服。即使这样,在飞落的边关雪和8级的大风面前,还是常常被冻到失去知觉、睫毛结霜。

  图说:2023年1月,明水边境检查站副站长赵宝明在现场执勤。(受访者供图)

“跟土生土长的牧民不同,这里有近四成的边检民警来自全国各地。”赵宝明说,戍边艰苦,但边检事业后继有人,不少“95后”逆城市繁华潮流而行,把青春留在祖国边境,王宏垚就是其中之一。

王宏垚出生于甘肃兰州。9年前,在相继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入伍通知书后,19岁的他毅然参军入伍,成为原甘肃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名边防武警战士。两年军旅生涯,使他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2016年,王宏垚考入军校,毕业后,他来到公婆泉边境检查站,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戍边的志向也从“一阵子”变成了“一辈子”。

更多的时候,他和警营其他人一样,训练、巡逻、站岗,在关键时刻利剑出鞘。今年7月,王宏垚在巡检过程中再次查获大量毒品。从最初的“不会缉查”“无从下手”到掌握“察言观色”“望闻问切”的战法,王宏垚通过向前辈请教,研究检查站的各类查辑设备,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还结合实际编写了《查辑设备使用指引》《查获人员法律文书》等,提升了检查站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2个月前,一辆拉煤的大车在路上发生自燃,王宏垚引导车辆行驶至待检区域,用卡口宝贵的储备水初步控制了火情。类似货车自燃这样的事情每年都不下十起,考验着戍边民警应急处突的能力。王宏垚说,除了守卫边境安全,边境检查站更守护着来来往往的人的生命。

像王宏垚这样的年轻人,也曾艳羡都市风光。关于家国取舍,不少民警犹豫过,但最终没有人选择离开。

“就是一种向往。”王宏垚说。

  图说:这是公婆泉边境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在边境地区开展巡逻踏查。(新华社记者王鹏宇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特别是京疆(G7)高速、额哈铁路、马桥公路、马口公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建成,这片“黑戈壁”不再偏僻,每天来往车辆12000台次至15000台次、每分钟来往9.7台次,而在年轻戍边人的肩上,也有了更沉的担子。(完)


编辑:马宇 责任编辑:孔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