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工智能产业从业者超过300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定2024年的广东过万经济工作重点,其中,人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位列九项任务之首。智能者超当颠覆性技术、产业从业未来产业、广东过万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引擎,人工广东,智能者超如何识变应变,产业从业赢得主动?

  “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2条”发布不久,广东过万广东做出“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人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智能者超新年部署。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开启“粤来粤AI”大型研究报道,产业从业将以多个篇章描摹发展现状,广东过万考量应用实效,人工研判治理风险,智能者超助力广东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协同探索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创新。本次推出综述篇系列报道,分别从产业演进、平台布局、企业活力、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观察、解读。综述篇第4期,从人工智能人才储备的角度出发,数看广东AI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AI时代下,得人才者得天下。在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激烈的竞争环境下,2023年11月广东出台“通用人工智能发展22条”,提出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地。

  作为创新大省,广东如何书写独属于自己的“人才方法论”,致力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最强省”?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一起数看广东AI“智”造的人才密码。

  重才兴业

  人工智能研发工作者近25万

  广东作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聚集了大量高科技公司,人才需求较为旺盛,产业人才基础优越。据《2022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全省集聚了近25万从事人工智能研发工作的人才,以及超过300万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从业者。光明实验室研究员、生成式大模型团队负责人姜文浩怀抱期望:“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来这边就业,将广东打造成AI人才理想工作地。”

  这个愿景正逐步实现。广东正以各种举措激发产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全省人工智能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一方面,完善奖励体系。2022年起,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设立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才和团队数量进一步扩大,由2022年度的16个增至2023年度的28个。

  另一方面,健全人才评价机制。2022年底广东正式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条件》。2023年3月起,广东省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正式向社会开放申报渠道,这也是广东省首次对人工智能人才进行职称评价。

  引才聚智

  引进近50个AI领域创新团队

  广东正在吹响人工智能人才“集结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中就包括一批非凡杰出的顶级科学家和大咖,如被誉为深圳“F4”的徐扬生、高文、李泽湘、沈向洋。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来到深圳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来到深圳担任鹏城实验室主任;2020年底,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出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理事长;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之父”李泽湘,成为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担任琶洲实验室(黄埔)主任,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陈俊龙出任琶洲实验室副主任。

  截至目前,根据广东省科技厅公开数据,依托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引进AI领域创新团队近50个,汇集了一批领军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广东也正积极组建行业专家库,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性、专业性、综合性咨询指导和决策支撑。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成立了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超100名人工智能专家组,深度参与了《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广东省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条例》制定等行业标准制定相关工作。

  育才扶智

  建48个人工智能领域硕博学位点

  既要引进人才也要“就地取才”,激发内生动力。在陈俊龙看来,高校既扮演着新一代AI技术的用户,又承担为该领域培养相关人才的责任。

  2018年,深圳大学与腾讯云共建人工智能学院,这是广东省成立的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大约有66所高校已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学院,其中有33家开设地点位于广州。此外,广东还建设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点14个、硕士学位点34个。

  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广东高校要发挥哪些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曾公开建议,完善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建设和布局,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型人才,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引进世界一流领军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曾表示,港科大(广州)的人工智能学域致力培养兼具跨学科专业技能与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鼓励专家团队与学生立足湾区优势产业,主动走进企业开展科技研发。

  暨南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施政介绍,就业方面,暨大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AI人才;科研方面,注重培养高层次、领军型AI人才。接下来,针对产业新趋势,暨大将顺势增加人文社科、伦理法律等课程,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以及管理人员作为校外指导老师,以产业需求定制培养计划,以科研产出服务产业发展。

  广东正在搭建政产学研媒合作平台,聚力加速AI人才培养。2023年12月,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广州成立,吸引来自全国多地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超200家单位加入。同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重点实验室、高校、律所等机构共建“AI治理与创新智联体”。施政期待,通过“智联体”平台,高校可以与企业频繁交流,了解人才培养方向,为广东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创新活力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第一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广东正以人才驱动创新,用创新推动发展。

  一份《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榜单显示,根据报告建立的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超过35分即属于创新领先地区,广东拿到了58.86分,在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中,拿了“七连冠”,领先优势比较明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显示,广东算力创新水平全国第一,近五年计算发明专利申请数和发明授权数分别达到6万和1.7万个,占比全国超43%。

  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成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重要发展目标。持续推动应用落地,拓宽应用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多的行业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

  2019年,深圳先后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0年、2021年,广州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2022年,广州、深圳分别有14个、6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名单,分别列全国第2、第4位。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袁炯贤

  统筹编辑:董晓妍

  采写:南都记者 谢小清

  设计:尹洁琳 刘妍妍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东高校官网、公开媒体报道等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