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国之大者”,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建言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重点关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把更多重大科技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优先配置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之大者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胸怀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住粤政协助力展制造业当家等议题,全国胸怀“国之大者”,广东高质建睿智之言,国之大者献务实之策,胸怀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住粤政协助力展

  “金点子”频出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速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全国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广东高质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今年是国之大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如何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胸怀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的重点。

  “今年,住粤政协助力展我带来的全国提案是加快大湾区金融创新,支持企业赴港澳开展跨境信用融资。广东高质”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杰向记者介绍,要发挥好港澳金融优势,推动企业以跨境信用评级方式开展融资,精简内地贷款审核的流程和手续,打造跨境信用贷款“湾区标准”。深化广东与港澳金融机构合作,支持港澳银行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内地银行开发更多符合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方面的优势,围绕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平台,把更多重大科技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优先配置到大湾区。”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将围绕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布局,在大会上提交相关提案,建议支持广东参与和承接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领域、前沿领域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长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今年,她重点关注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陈倩雯建议,搭建面向港澳青年的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和专门服务咨询机构,建立健全交流机制,推动系列支持求学就业创业政策和资助项目惠及更多港澳青年。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和港澳有关渠道,广泛宣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吸引港澳优秀青年集聚创新创业。

  随着大湾区建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愈发凸显。为此,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林娜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我将围绕明确机构性质定位、合理配置机构成员、推进建设进程等这几个方面提建议。”林娜与记者分享。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粤港澳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但目前在研发侧重点、协同度、要素跨境流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谈及提交的提案,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可慰建议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聚焦创新药方向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大湾区生物医药实验室共享资源信息系统,加强大湾区实验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产学研集群,加强粤港澳三地的人才联合培养。

  献策促发展 激发产业向“新”澎湃动力

  “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具有显著优势,成为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助力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介绍,今年他带来了《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提案》,建议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示范应用,鼓励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企业对AI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研发环境,为他们提供免费的代码、数据、算法、算力等配套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性措施的供给,探索建立制度化的AI创新保护体系,设立有效的协议和法律框架,设立规范统一、供需匹配的公共平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副主委、广州市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认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年他主要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言。“大力开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以技术改造、智转数改等手段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王桂林建议,要积极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集群,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要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计划,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文字/吴明宇

  通讯员/张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