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法护黄河波澜阔

新华网兰州10月25日电(刘欣瑜)站立于我国版图的甘肃西北角,可以看到黄河从青藏高原跃身而下,法护浩浩汤汤,黄河一路东行至千沟万壑、波澜风物万千的甘肃黄土高原。这条奔涌不息的法护母亲河养育了陇原儿女的祖祖辈辈,浇灌了大河两岸的黄河千亩良田。

2023年4月1日,波澜《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甘肃法律明确,法护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河加强流域环境污染的波澜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甘肃源头治理,法护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黄河面对眼睛般珍贵的母亲河,近年来,甘肃省检察机关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守护黄河安澜的检察新路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在藏语中,玛曲意为“黄河”。从“修复草原”到“保卫黄河”,甘肃担起“上游责任”,玛曲当地检察机关与各单位通力协作、多措并举,以法治力量监督守护黄河“健康”奔流。

这是玛曲湿地草原景色。新华网(刘欣瑜 摄)

今年7月,玛曲县人民检察院在公益诉讼检察履职中发现,湿地内一旅游公司准备动工建设智慧停车场项目,使用铁皮围圈湿地的贡曲河支流、草地,违规填埋建筑垃圾,截断、改变、破坏贡曲河支流河道,造成贡曲河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的可能性加大。

发现线索后,玛曲检察“黄河首曲”公益诉讼办案团队立案初查,并通过无人机航拍、咨询林草专家的方式固定证据、开展调查。最终,玛曲县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的方式,监督行政执法机关针对各自职责领域,依法督促景区施工方停工拆除、修复湿地河道、补植复绿。

玛曲县检察院检察长王静媛介绍,在玛曲,如今已构建起“刑事+公益”“打击+修复”“检察+行政”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沿着大河一路向东,来到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积石山县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下,一条破损失修的灌溉水渠成功整修,再次造福了这里靠黄河生存的百姓。

据了解,2018年,一场洪水冲毁了银川村、新庄村的农田灌溉渠拦水坝,当地部分农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作物和花椒减产,群众收入减少。由于缺少资金,这条灌溉渠长时间未能修复,612户2520亩农田无法进行灌溉。

去年4月,积石山县检察院检察长马凌云下乡时获知该情况,同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共同调查该线索。经调查,县检察院依法立案,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县水务局制发检察建议。最终,该条水渠成功得到修缮,农田得以重新灌溉。截至目前,当地已建成引水枢纽3座,更换泵站机电设备9处,改造渠道2处,改造输电设施5处,修复拦水坝1处。

2023年9月,积石山县人民检察院、积石山县水务局“公益渠”正式揭牌。新华网(刘欣瑜 摄)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兰州段长150.7公里,母亲河见证了兰州的历史变迁,也哺育着兰州的沿岸儿女。

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兰州城区内的黄河两岸趸船不断增多。由于多数趸船通常采用抛锚方式定位,自身并无动力,其靠泊能力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与核算,长期停放在河道码头、岸边,不仅会阻碍河道行洪,还极易因河水冲刷发生走锚,对下游沿岸房屋、桥梁、树木等造成破坏,威胁河道安全。

2021年8月,甘肃省人民检察院向兰州市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全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发现问题整改的通知》,要求兰州市检察院依法对黄河干流岸线趸船治理线索展开调查。

“收到通知后,我们立即成立办案组开展调查工作。经依法调查和磋商后发现,黄河干流兰州段现共有趸船27艘,占用了有限的岸线资源。”兰州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张磊介绍,截至目前,经过整改,10艘趸船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行洪安全验收予以核验保留,14艘趸船被依法拆除,剩余3艘私人趸船,因涉诉原因,暂未拆除。

以水为脉,以法为本。通过多种途径发现侵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线索,调查取证制发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再推动有关行政部门积极履职,共同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甘肃各地检察机关正在通过公益诉讼这条创新路径,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完)

编辑:海霞 责任编辑:孔令定